客运查询网

先说吃吧

更新时间:2024-04-28

爆肚冯晚餐从下午5点开始营业。到了5点15分,二层店面坐满顾客,门口已经排起了二十七八人的长队。排着队的人,有人拿着相机,有人拿着手机,就是为了等这一口。

廊房二条并不难找,只要嗅着爆肚小料的香味寻去,准没错。这里是大栅栏的“食街”,爆肚冯、卤煮陈、马记月盛斋,还有些个不那么出名的清真小吃店,把这条一米多宽、百余米长的小街簇拥得热闹非凡。

爆肚是老北京著名的小吃。梁实秋在《雅舍谈吃》中回味爆肚的风情:“肚儿是羊肚儿,口北的绵羊又肥又大,羊胃有好几部分:散丹、葫芦、肚板儿、肚领儿,以肚领儿为最厚实。馆子里卖的爆肚以肚领儿为限,而且是剥了皮的,所以称之为肚仁儿。爆肚仁儿有三种做法:盐爆、油爆、汤爆。”

爆肚冯一家几代都是做爆肚的,在京城名声响亮。1976年,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侨,回到大栅栏寻找记忆中的爆肚,没有找到。1983年,他又回来,托人找到了爆肚冯的后人冯广聚。他当时是一名车工,已经多年不做爆肚。

“我好不容易找来5个肚,给他做了一回。他吃完特别高兴,说老北京的手艺没失传。我告诉他,已经丢了。过去这条街上那么多著名小吃,富顺斋酱牛肉、豆腐脑白、奶酪魏……公私合营以后,都散了,他们的后人,也都进了工厂。”

“这个老华侨和我说,他出钱,让我再把买卖做起来,我哪敢答应他呦!要是再给我扣一个‘小业主’的帽子,我这一辈子都缓不过来。我那时在技校讲车工工艺,对创新刀具啥的还挺有兴趣。他又让我讲祖上经营的故事,说是给我录音,我也不敢讲。”

2006年3月,廊房二条拆迁在即。这一天,冯广聚趁着下午休息,把我带到小店二楼,细细讲述过去的故事。伙计把一壶茶水搁到桌上,桌面早已磨破,露出里面的纤维板,缝隙处还散落着好些芝麻,全是爆肚冯自制的烧饼上落下的。

“光绪年间,我家祖辈就在后门桥卖爆肚。后门桥的旗人多,好些太监也住在那儿,推荐我家给宫里送爆肚。我爷爷那会儿,隔几天往宫里送一次,有次捅一娄子,碰掉了宫里储水缸上的铁环,发出了很大的声响,被守卫抓起来了,关了他一天半。”

宣统逊位后,后门桥衰落了,冯广聚的爷爷把铺子开到了大栅栏,和当时爆肉马、烫面饺马以及馄饨、老豆腐、炸豆腐等五家组成了一个小吃店,被当时大栅栏的老百姓誉为“小六国饭店”。

冯广聚从小生活在大栅栏,至今仍住在三富胡同里。小吃街上诸多老字号和日本人斗、和国民党伤兵斗、和旧社会警察斗,他全记得清楚。解放后公私合营,他也就进了工厂。

改革开放后,工商局出面,五次请冯广聚再来开爆肚店,他不敢答应,小儿子却动了心,率先出来开店。开张时,好些个领导都来了,冯广聚这才放下心来。

他不仅把老祖宗的手艺都发掘出来,还对小料进行创新。吃爆肚,最讲究的就是小料。他的“独门秘方”一共十三种佐料:黄的是麻酱、粉红的是豆腐乳、碧绿的是香菜……“我还在小料里加了蒜,过去的小料是没有蒜的,但是蒜杀菌,有助身体健康。”

“我在工厂那会儿,一个月也就挣110块钱,自家的小店,一两天就能挣一两百元。我寻思着,一花独放不是春,万紫千红春满园。我的那些发小,都是老字号的后人,这些手艺可不能失传。”

冯广聚花了十几年时间,陆续把这些老字号的后人请出来,借给他们钱,让他们重新开店,又带着大家去西安考了“中华名小吃”的资格。“要是等到这些老手艺都丢了,再挖出来,可就难了。我就是要把这些小吃都扶起来,让它们永久不衰落。”

这些年,老北京小吃风光过。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,冯广聚带着老字号的后人去过钓鱼台国宾馆,给领导人做过小吃,各国政要参加的财经会议、外国使馆过年,也都邀请过他们。

大栅栏拆迁,又让这些小吃面临“散伙”的危机。“老街没了,人走了,想再聚起来,难啊!”

如有意见、反馈、侵权或投诉等情况,请联系
“扫黄打非”举报专区 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4 闽ICP备2022007364号-5 keyunchaxun.com 客运查询网 网站地图